台灣竹塹電子報

綜 合 新 聞
名  稱: 產業生存保衛戰!工研院院士們倡議,應速擬定2050淨零藍圖
日  期: 2021-11-18 至 2021-12-01
內  容: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工研院今(18)日召開第十屆院士會議及「十載精彩 制勝未來」院士論壇,邀集歷任院士提出建言。院士們認為零碳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攸關產業經濟命脈,臺灣在淨零碳排上必須與國際接軌,積極投入創新綠能科技、強化民眾綠能減碳教育、制定章典法規、提供淨零碳排專案科技經費,積極淨零轉型,打造臺灣循環永續、綠色製造的利基優勢。
 
  工研院召開年度院士會議,透過結合實體及線上方式,邀集18位工研院院士,共商臺灣面對碳中和的機會與挑戰,從半導體、資通訊、生醫、AI人工智慧、材料、機械等領域提出產業升級與轉型建言,行政院政務委員郭耀煌、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亦出席與會。
 
  工研院院士們在會議中指出,淨零碳排議題全球熱議,對產業的壓力已經「全面抵達」,現在已非成本的問題,是生存的問題。臺灣需擬定國家明確的淨零路徑藍圖,不止2050的目標,也要設定各階段查核點,提供政府與企業依循,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數據資料庫,因應國際碳排盤查需求。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協助產業建立減碳能量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過去幾十年來,工研院不遺餘力研發環境永續相關技術,除領先宣布全院將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碳排的目標,於今年初已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將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從供給、需求、製造、環境、經貿法規五大構面,協助產業與企業進行淨零碳排。
 
  院士們提出包含半導體、ICT、機械、石化、水泥、生醫等都有不同碳排的貢獻與可更改善的空間與作為,院士也同時一致建議要善用工研院的資源,結合減碳與碳捕捉科技﹑綠電,引入區塊鏈科技將碳權交易商品化,運用綠色金融制度和市場推動力,結合先進科技協助減碳與碳捕捉及利用等作法。
 
  政府需要提出明確的綠能政策,雖然一些綠能如太陽光電的成本下降來自經濟規模化,但最終仍需要有技術突破,因此需要工研院與產業界來共同配合投入。政府可長期提供額外專款補助工研院投入以淨零碳排為主題的新技術研發、應用推動與中小企業輔導。
 
  此外,院士認為全球2030減碳目標以既有技術擴大應用可應對,但要達成2050淨零的目標仍需考量很多未來新興科技,如氫能可由製氫相關技術、加氫站與氫能汽車等建立氫氣新生態圈。另外在台灣能源政策規劃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氣下,可考慮將氣汽化冷能多加利用並可二次儲存發電,以穩定能源的供給
 
  院士們呼籲,除了政府高度重視減碳工作及投入科技研發與應用外,很重要的是要推動全民減碳與綠能教育,以跨世代教育民眾對減碳意義與成本的認知,並藉科技協助將碳排可視化,改變生活形態,以減少抗力;企業也要加強內部文化教育,並可提前佈署人員的工作轉型。
 
  工研院並在下午舉辦「十載精彩 制勝未來」院士論壇,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生效,楊振通院士在論壇中表示,淨零碳排是國際趨勢,臺灣產業無法迴避,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是能源轉型,提升再生能源比例才能達到零碳目標。
 
  朱志洋院士指出,碳中和的發展攸關人類的生存,碳中和新的技術、產品都是臺灣可以發展的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才能永續發展。減碳問題迫在眉捷,呼籲政府應編列預算給工研院專款專用,長期投入推動減碳。史欽泰院士指出,淨零碳排需要靠科技及創新來解決,很重要的是要有預算,長期堅持投入淨零碳排。
 
  陳興時院士指出,過去臺灣產業強調製造技術,快經準便宜,打入市場的商業模式,但要迎戰未來,要喚起產業淨零碳排的意識,需要提前布局,才能增加國際競爭力。吳錦城院士則認為,減碳是義務,也是創造新產業的機會,可以透過新技術產生的經濟效益達到減碳的目的。例如,電動車不能只看到一輛車,產業要一併思考綠能、儲能與減碳的議題。
 
  蔡力行院士表示,淨零碳排倚靠技術達成,工研院具有跨領域的平台與產業連結的能力,在公共平台一定可以發揮影響力,得知淨零碳排沒有專門的經費,感到非常訝異,希望政府多支援工研院。
 
  苗豐強院士則點出臺灣現在的困難點在於產業很多元,需要一致性法則來節能減碳,由政府與工研院來研發具長遠性的減碳技術。短期內企業可自行檢視盤點上下游、基礎設施的需求,節能減碳從不同的行業中去檢視,其實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楊泮池院士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淨零碳排是必要的,要趕快起而行,例如交通工具可以改搭空污低的運具,也可帶動產業發展。李源德院士則提醒,減碳人人有責,製藥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及化學物,增加碳的產量,這是相當需要注意的。在促進環境永續方面。
 
  施振榮院士則強調,「救地球」的概念就是文明的基礎,2050零排碳目標需要大家來分工,救地球不是只有一人一個公司,臺灣要很積極的參與。
張貼單位: 台灣竹塹電子報
電子信箱: aga450105@gmail.com
人氣指數: 577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