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塹電子報

綜 合 新 聞
名  稱: 從「透明飲食」出發 重建消費者信任
日  期: 2017-11-16 至 2017-11-29
內  容: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台灣美食舉世聞名且自成一格,但美味之餘,在外食人口比例高達八成,肥胖及慢性病逐漸成為健保重擔。如何透過有效的方式提升飲食文化,讓台灣美食更安全健康,並重建消費者的信任,是近期社會關注的焦點。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規劃《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邀請美國FDA前副局長/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大衛.艾奇森(Dr. David Acheson)、英國政府食育顧問亨利.丁博比(Henry Dimbleby)、祥圃實業營運長、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執行長吳季衡,分享美英台的相關經驗。
 
不只要透明飲食,更重要的是建立信任
艾奇森表示,消費者要求透明飲食的呼聲愈來愈高,而透明飲食的關鍵在於「食品供應商是否揭露所有必要的資訊?」「食品供應商是否有意願分享這些資訊?」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透明飲食就會轉化為消費者的信任。
 
但對食品製造與供應商而言,在一環又一環的供應鏈裡,任何環節都可能出錯,再加上網路社群瘋傳錯誤資訊,對於食品產業鏈形成極大的挑戰。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艾奇森認為,業者應該調整態度,從「被動反應」轉成「主動預防」,藉由QR Code、官方App、更清晰易懂的「紅綠燈營標示」等方法積極與消費者建立良性溝通。他強調,「不只要透明,更重要的是建立信任。」
 
英國校餐改革成功三大要素
英國政府食育顧問丁博比是推動英國校餐二次改革的推手,談到英國校餐改革,他先以短片跟大家分享為何要推動這樣的活動,「不只孩子學校的午餐餐盒中只有三明治、炸雞,其實全國都在吃速食!」而不良的餐飲所造成的是健保資源的嚴重耗損,還會影響孩子在校的學習。」
 
從2013年起,丁博比在英國教育部支持下推動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其中包括教導英國學童如何辨別食材、吃對食物,甚至還讓孩子學習烹飪。他觀察到英國推廣飲食教育傑出的學校,大多符合三個共同點:好的領導者、將飲食文化融入課程教育中,以及真的在乎學生喜歡吃什麼,這就是食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消費者是影響產業的最大動力
「飲食問題是全球的,台灣的情況並沒有這麼糟,」台灣食育創新推手吳季衡多年來致力於改變飲食文化,自稱「原本只想把豬養好」的他發現,其實台灣消費者心中「想要」的,跟實際購買行為其實有極大的落差。例如消費者會希望市面上有更多純天然、非基改、有機食品,實際上仍傾向購買顏色好看、習慣的產品。
例如香腸添加亞硝酸鹽讓很多消費者擔心,會有致癌的危險。但當業者推出沒有添加亞硝酸鹽的香腸時,消費者卻又不買了,原因是「這個肉看起來顏色黑黑的,不太對。」
「沒有什麼是最好的食物,只有最適合的食物」,吳季衡認為生產者跟消費者應重新溝通彼此的期望,讓消費者能夠接受到完整而正確的訊息做出選擇,因為「消費者的選擇會影響產業走向。」
 
從教育出發 灃食持續推動飲食識讀
三位講者一致認為,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各有其優缺點,並沒有標準答案或做法。他們建議,應從教育出發,發展出適合在地的食育,加強溝通交流,透過飲食教育網絡的建立,深化到學校、社會每個層面,共同朝透明飲食理想邁進。
 
交流論壇主持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芳燕表示,消費者對於透明飲食的需求愈來愈高,對於飲食文化的提升將形成最大的助力。而灃食基金會將會持續推動健康飲食識讀,「以科學為根基,推動正確的健康飲食觀念與知識,提升國人飲食文化的素養。」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基金會未來持續以創意方式,導入數位及社群溝通,提供最貼近生活的飲食知識。林芳燕說,工作重要在於引進國際飲食前瞻趨勢、持續舉辦活動傳播最新飲食趨勢,並推動飲食知識教育扎根,「我們希望能夠在台灣成就更真、更善、更美的飲食文化。」
 
張貼單位: 台灣竹塹電子報
電子信箱: aga450105@gmail.com
人氣指數: 1174
回上一頁